((轉載至 大陸光明網/光明日報))
近日﹐盛大文學成立編劇公司﹐對簽約編劇實行導師制﹐進行藝術+技術+現代化工業流程的立體培訓。蘆葦﹑海岩﹑王宛平﹑陸川﹑高群書﹑王興東﹑史建全﹑陳彤等擔當顧問。王海鸰﹑寧財神﹑劉浩良﹑劉儀偉﹑威廉‧埃克斯﹑維基‧金﹑蘇小衛﹑全勇先﹑魏曉霞等知名編劇﹑導演也出現在“編劇導師”名單裡。
此舉能否改善國內編劇的生存狀態﹖新模式能否為市場培養出優秀編劇﹖一道道灼熱的目光正注視著中國首家編劇公司。
待遇差異大﹑版權糾紛﹐編劇生存不易
對影視界而言﹐最缺的就是好劇本。與此同時﹐不少中國編劇的生存狀況卻不樂觀﹐版權糾紛﹑待遇差異大等問題﹐在編劇界很常見。據業內人士介紹﹐國內編劇行業的收入相差很大﹐一線編劇的要價可達幾百萬元﹐而剛剛入行或者不知名的編劇﹐一部戲可能也就幾萬元。
當下﹐祗有名編劇才能博得眼球的現狀﹐直接導致了新編劇的上昇路徑狹窄。去年﹐《北京愛情故事》《家有雙妻》《十指連心》等多部電視劇的編劇﹐都爆出了與出品方的版權糾紛。
陳彤的編劇生涯就是從跟著知名編劇王海鸰當副手開始的﹐在所參與的《新結婚時代》《男人底線》兩部電視劇受到熱捧後﹐她在《馬文的戰爭》中開始獨立署名。但像陳彤這樣最終成名的還是少數﹐不少無名編劇最終淪為槍手。
一位尚不出名的編劇說﹐曾經有個著名導演看中了他的劇本﹐提出3萬元購買﹐但是不給他署名。這位編劇表示可以免費提供劇本﹐祗要個署名權﹐最終商討無果。
此外﹐不少編劇處於無單位﹑無保險﹑無保障的“三無”狀態。“編劇在中國沒有職業化﹐還處於作坊式﹐影視的資產權益體現不到編劇身上。”美國新聞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高群耀指出。
編劇培訓+定製劇本打造新型產業模式
據悉﹐盛大文學編劇公司將借鑒國外成熟模式﹐在中國打造一個新型的產業模式﹐解決中國優秀編劇缺乏﹐編劇生存狀態不好等問題。
“中國過去有類似于編劇公司的機構﹐主要簽已經成名的編劇。而我們主要針對有潛力但還不成熟的編劇﹐對他們進行培訓﹐用工作室模式提供平臺﹐然後代理經紀﹐台灣地區和韓國都是這樣做的。”盛大文學CEO侯小強說﹐公司會給簽約的編劇支付薪水和保險﹐“這在中國是沒有的。”
侯小強介紹﹐編劇公司成立後﹐主要在兩個領域提供服務﹕編劇培訓和定製劇本。
首先﹐幫助網絡小說作家實現向編劇的成功轉型。侯小強說﹐快速發展的中國影視業﹐眼下正面臨著“編劇荒”的問題﹐具有諸多轉型優勢的網絡小說家加入這個隊伍後﹐將會為編劇界注入新鮮血液。“我們已經和國內外多家專業機構﹑業內專家進行交流探討﹐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編劇培訓及經紀機制。”
編劇公司服務的第二個領域﹐是為影視製作機構提供劇本定制服務。所謂劇本定製﹐即製作公司或導演有了好的想法﹐或者看中了盛大文學的某部作品﹐公司會組織原作者以及相應編劇工作室的成員﹐根據要求﹐結合市場元素﹐創作出既有品質保證又有收視保證的作品。
編劇公司模式喜憂參半
不少業內人士期待﹐編劇公司能夠為中國編劇市場提供優質的編劇資源。
高群耀說﹕“像美國21世紀福克斯這樣的公司﹐年年有大片﹐天天有火爆的電視劇﹐除了完整的價值鏈﹐‘內容為王’一直是核心。希望編劇公司這樣的平臺可以成為造‘神’的地方。”
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歐陽常林非常支持編劇公司的成立﹐“現在影視劇生產的多﹐受歡迎的少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忽視了編劇的價值。不要小看網絡文學和這些網絡寫手的力量。”著名編劇蘆葦也對新公司抱有期望﹕“現在影視劇投資大﹐軟件差﹐劣質作品比比皆是﹐希望盛大成立編劇公司是個新的起點。”
儘管編劇公司的這一創新模式獲得各方的肯定﹐但具體操作起來﹐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擔憂。
盛大集團總裁邱文友認為﹐在全世界的影視娛樂產業鏈中﹐編劇都是一個至為關鍵的環節﹐但編劇在今天中國的娛樂產業﹐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。“所以成立編劇基地的構想﹐我認為是極具前瞻性。”但他同時直言﹕編劇公司將來也會碰到很大的挑戰。正如歐陽常林的分析﹐從小說到劇本﹐需要再轉化﹑再創作﹑再提昇的過程﹐編劇公司在國內外沒有非常成功的先例﹐很難形成規模。
劇作家史健全則直接發出質疑﹕“我認為編劇完全是個人行為﹐根本不可能七八個人一起合作。”導演陸川則對“定製劇本”持有懷疑﹕“編劇公司的成立﹐對電影類型化肯定有益。但除了類型化﹐我更希望編劇公司能支持個性化的創作﹐影視史上真正偉大的作品都是獨具個性的。”
此外﹐由於編劇公司的簽約目標主要是盛大文學旗下的寫手﹐儘管侯小強一再表示﹐在中國﹐作家轉型編劇是比較水到渠成的事﹐比如嚴歌苓﹑海岩﹑陳彤等。但慈文影視副總張海帆還是給網絡寫手們敲了一記警鐘﹕編劇有風險﹐轉型需慎重﹐“編劇就是把文學創作變成商業文字﹐這和寫小說的快感是不一樣的﹐當編劇要做好被扒三層皮的準備﹐可能要改到吐血。”
留言列表